共有產權保障房(經適房)、廉租房、公租房、動遷安置房,組成上海“四位一體”的保障房體系。過去幾年,保障房成了上海最大的民生亮點之一。2007年至2011年,本市共累計開工建設籌措各類保障房約5500萬平方米。其中,共有產權保障房(經濟適用住房)約1500萬平方米、動遷安置房新開工約3637萬平方米,公共租賃住房新開工和籌措約300萬平方米。“十二五”期間,本市將新增各類保障性住房100萬套。 上述這些數字,并不枯燥。相反,顯得水氣淋漓,非常新鮮。數字背后,是一個又一個家庭擺脫住房困難,是一張又一張的笑臉。 最常瀏覽的網站,是搜索網站,為了查找各種文件。 最常出現的場合,是保障房申請受理現場,為了聽百姓意見。 最常講的一句話,是“一心一意做好‘四位一體’”。 市十次黨代會代表、上海市房管局局長劉海生告訴記者,這“四位一體”的四,指的是共有產權保障房(經濟適用住房)、廉租住房、公共租賃房和動遷安置房。近五年,市領導高度重視住房保障工作。從廉租房、動遷安置房,到共有產權房、公共租賃房,本市住房保障新政策不斷推進,“四位一體”的住房保障體系已基本形成。在此過程中,政府最關心的是,不同保障政策的定位和相互銜接。 推公租房《實施意見》易稿40多次 劉海生說,他現在最關心的,是公共租賃房。從2009年9月至去年8月,劉海生全程參與《本市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的實施意見》制訂出臺。“去年3月,公租房的材料疊起來,有兩尺多高,足足四五千頁。”劉海生回憶:“主要材料包括:4家專業研究機構的獨立研究報告,專業咨詢公司對500余名市民的問卷調查,全市約600處人才公寓、職工宿舍等租賃房的現狀。”去年6月,《實施意見》上網向社會征求意見,10天內網站點擊量超過800萬次,市民對各項政策要點平均支持率達76.3%。大家并不滿足,劉海生清楚地記得,《實施意見》匯集各方意見建議,“一遍一遍地改,一字一字地磨,一句一句地推敲,前后易稿40多次”,才于去年9月正式發布。 目前,上海已建設籌措公租房源6萬余套300多萬平方米,部分項目逐步投入供應。“當然也發現了一些具體問題。”劉海生坦承,比如“面向社會的首批公租房租賃情況確實低于預期。原因有多方面,將根據實際推進情況和市民呼聲意愿,不斷完善政策和相關配套措施。” 建保障房 大企業為百姓“付出很多” 短短數年,上海建起了數千萬平方米的保障房,劉海生回憶說,除確立“以區為主、市區聯手”的推進機制以外,上海市保障性住房建設的一個重大特點是大企業對大基地,“這些大企業付出了很多,包括本市地產、城投、建工、城建、綠地集團及中建、中冶等央企”。 比如,中冶集團下屬的上海寶冶集團,全額支付了羅店保障性住房8個地塊的土地前期開發費和土地轉讓價款近14億元,在其中僅一個地塊凈地供地的不利條件下,仍然積極全力推進保障房開發進程,墊付工程款近5000萬元。又如,“中建八局”在浦東惠南民樂大基地首期就籌措了60億資金。再比如,中星集團通過立功競賽活動,力爭把曹路大型居住社區建設成為“社會同心、政府放心、企業用心、百姓安心、居民舒心”的“五心級”示范基地。 想起這些,劉海生難掩激動。“大家都是為了老百姓。”他特別提醒記者,《關于上海市保障性住房陽臺建設要求和面積計算方法的意見》還特別規定,上海的保障性住房建設中陽臺的建筑面積,均按其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計入房價,并統一采取封閉式設計和施工,滿足居民生活需求。劉海生說,保障房建設量大面廣,遇到的困難很多。市政府分管副市長沈駿就像“開發公司總經理”,每周都要開好幾次會協調具體事項。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領導每月都要跑工地或聽專題匯報,并研究重大問題。 選經適房“抱著老人上臺”場景難忘 共有產權保障房的申請、受理工作,目前已在上海市全面鋪開,而留存于劉海生腦海中一個場景就是——抱送老者上臺選房。 原來,這是普陀區第一批共有產權保障房選房活動時至第6場,一位坐著輪椅的老者被緩緩推入場內。這位雙腿不便的老者,是選房戶之一,由于其為單身申請人且并未辦理任何委托手續,故必須由本人上臺選房。 選房現場總指揮安排了4名年輕力壯的男同志待命,準備將其抬至主選席。但是,上臺階梯難以同時供眾人通過。此時,一位身形魁梧的工作人員自告奮勇,一把將老者從輪椅上雙手托起,抱著送到了主選席旁。短短數秒,全場一片寂靜…… 因為常去選房現場,劉海生有一個真實的感受:老百姓最怕的,就是得不到回答。所以,對共有產權保障房的申請、受理工作,劉海生一直強調,要把老百姓的問題一一羅列出來,然后給出詳細的回答。這樣的回答,不但要在報紙上登,在網站上登,還要在選房現場派工作人員,針對老百姓提出的具體問題,一一給出解答。 所以,劉海生最難忘的一句話,是一名工作人員說的:“咨詢受理這一個月,我可能把一輩子的話都說完了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