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中央一批事關全局、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啟動,新一輪地方投資熱潮將如何“接棒”,激活民間資本“一池春水”,確保“增長率”更提升“增長效率”? “投資發力”不要“投資依賴” 今年上半年,我國GDP增速三年來首次跌破8%,中央把“穩增長”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。近期,各地密集出臺穩增長、拉動投資的計劃,應對經濟下行壓力。當前的地方投資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? 據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,一是投資多向基礎設施、民生、西部地區等薄弱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。以基建投資為例,7月底,鐵道部調整年初的鐵路基建投資計劃,將數額從4160億元增加到4700億元。 投資計劃中不乏大手筆。除長沙、武漢外,近期公布的《貴州省生態文化旅游發展規劃》收集各地上報項目2382個,篩選出總額3萬億元左右的重點投資項目。 二是新興產業投資表現出強勁勢頭。按照“十二五”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規劃,這一輪地方的大量投資,鼓勵重點發展節能環保產業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、生物產業、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等領域。 投資發力對經濟趨穩貢獻明顯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今年1-7月份,全國固定資產投資(不含農戶)184312億元,同比名義增長20.4%,增速與1-6月份持平。分析人士認為,下半年投資對經濟的拉動力將進一步凸顯。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指出,地方政府推出的投資計劃很多是“十二五”已經規劃好的項目,有的是集中推出而已。在穩增長的形勢下,提高規劃的科學性,促進投資的合理增長至關重要。 “對經濟放緩的‘中國式焦慮’,集中表現在面對轉型‘陣痛’時,難以擺脫長期形成的投資依賴。”中央黨校教授曾業松表示,當東部沿海地區進入“降速調整”階段時,基礎薄弱的中西部地區應抓住機遇發展,為整個實體經濟提供“穩定器”。但要提高投資規劃的科學性,找準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動力,切莫走一哄而上、重復建設的老路。 民間資本要激活更要“有利可圖” 面對近期地方政府投資發力的系列“組合拳”,市場抱以積極關注的同時,也存在疑慮。面對地方融資平臺的受限和土地出讓收入的下滑,項目資金如何落實? 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副主任劉樹成指出,不斷激發民間投資,優化投資結構,增強經濟的內生動力,是解決這一輪地方投資資金難題的有效舉措。 最新數據顯示,目前我國民間投資占整個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提高到62%,增長速度高于國有投資,成為投資增長的新動力。而近期一些地方在拉動投資的過程中,民間資本的“接棒”引人關注。 寧波,7月推出幫扶中小企業的26條政策措施,“最高可獲40%返稅優惠”的減稅新政“助力”小微企業;溫州加快制定鼓勵民間資本興辦醫院的措施;廣東宣布推出44項面向民間投資招標的重點項目,總投資額2353億元……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白景明說:“政府已推出‘新36條’細則,鐵路工程建設、裝備制造、交通運輸基礎設施、物流等領域將陸續對民間資本開放。激活民間資本這‘一池春水’,要注重制度完善,創造環境引導民資進入。” “要讓民資放心投資,就需要尊重、保護民資的產權。”祝寶良認為,要設計合理的商業模式,確保民資“有利可圖”,要創新民間資本的投融資模式。 上海民營經濟比重較大的奉賢區,開始探索通過管理流程再造和行政效能提升,降低民營企業創業投資和生存發展的成本。對于重大項目、重點企業開辟綠色通道,推行“代辦制”服務,讓企業騰出精力和時間創新轉型、做大做強。 要“增長率”更要“增長效率” 只要工業化尤其是城鎮化在我國還沒有“完工”,投資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仍將扮演重要角色。現在的問題是:最需要“穩”哪些投資? 今年上半年,華東地區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速明顯放緩的背景下,產業用電結構實現持續優化。傳統產業及高耗能行業用電增速持續回落,而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用電保持較快增長,其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增長16.5%。 “這一輪地方投資規模大,不僅要警惕低效益的盲目投資,還要提高投資項目的透明度,加強監督,保證債務規模可控。”白景明指出。 中國(海南)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,投資仍然以“鐵公基”為主,難以對中長期的增長和轉型產生明顯的拉動作用。從中長期看,投資要有效地轉化為消費,才能形成內在的增長動力。 “據測算,未來5年,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要由2.75%上升至5%是有條件的,預計可帶動4萬億元的投資。”遲福林認為,與一些成熟經濟體相比,我國消費與投資失衡的情況仍較嚴重。各地應培養和拓展新的內需空間,為提振消費注入新活力。 如何將關注重點從追求“增長率”轉變為“增長效率”?專家指出,地方投資要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相結合。要鼓勵和支持企業采用新技術、新工藝等的改造提升,加快產業升級;要與改善民生相結合,如加大對保障房建設、舊區棚戶區改造、公益性項目等領域的投資,切實提升公共服務質量;加大對服務業方面的投資,實現投資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,不斷釋放經濟增長潛力。 |